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01617 62701615 電子郵箱:
chinadinghui@chinadinghui.com
網址:www.zengcode.com
您的位置: > 專業論壇 > 資本運營 >
成本觀念的更新和現代成本控制
傳統的成本管理是適應大工業革命的出現而產生和發展的,其中的標準成本法、變動成本法等方法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必需看到的是,傳統的成本管理系統已經發揮并且仍在繼續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是,隨著新的經濟的發展,人們的需求越來越高,而且向多樣化發展,對產品的要求不僅在使用功能方面提出更高要求,還要求在產品中能體現使用者的個性化。這就迫使很多企業的產品品種多樣化、產品復雜性日趨增強、產品生命周期日益縮短。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企業帶來了生產和管理的手段,也使全球經濟一體化,企業因而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企業正努力尋求更好的成本控制方法,以便更準確地計算產品成品成本,并且要求成本的控制系統有更強的功能。這種背景下,現代的成本控制系統應運而生,無論是在觀念還是在所運用的手段方面,都與傳統的成本控制系統有著顯著的差異。
一、成本動因不只限于產品數量。
成本動因是引起成本發生變化的原因。要對成本進行控制,就必須先了解成本為何發生,它與哪些因素有關,有何關系。對于直接成本(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其成本動因是產品的產量、,按產量進行這部分的分配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對制造費用就不一樣了。傳統成本管理對制造費用是先歸集,再按一定標準(通常是生產工時),將之分配到各種產品中。這里面就隱含著一個假設:即制造費用的發生也是與產品的產量(工時)為直接相關的,并且是呈正比例比例。這種觀念是適用于大工業時期的生產特點的。在這個時期,產品品種單一,產品的生產成本主要是花費在產品的制造上面,而更為集中地體現為產品的直接成本即原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上。制造成本尤其是直接制造成本占產品總成本的比重很大,而這一部分成本的發生與產品的產量是密不可分的,因此當然選擇產品數量作為成本動因。
但當經濟形勢發生了變化的時候,這個缺陷就變得突出了。很明顯,諸如生產準備、材料搬運等費用的發生與投產次數非產品的產量(工時)直接相關,因而雖然小批量生產、工藝復雜的產品單位單位直接材料成本和單位直接機器工時相差無幾,而前者的單位制造費用則比后者大得多。很明顯,現代企業產品中的科技含量的增加,使得產品的制造成本并非與產品生產數量直接相關,或者說至少不是只與產品數量直接相關。如果還按照傳統方法計算產品成本,會高估低科技含量產品成本,而低估高科技含量產品成本。成本計算的錯誤導致企業生產決策的錯誤,這對于企業來說,是足以致命的。
那么,要準確控制產品的成本,就應該從成本的多重動因入手。產品成本的發生,有些與產品數量(生產工時)相關,有的與非產品數量相關,那么,我們就必須按與成本發生相關的其它因素去追溯計算成本。既然產品數量不是成本動因,那什么是成本動因呢?如果說是產品,那么為什么同樣的產品在不同時間、不同企業,其成本會不一樣呢?事實上,產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它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勞動本身創造了價值,相應的,是企業的各項勞動(即ABC法中所稱的作業)而不是產品本身導致消耗(成本)的發生。如何有效地控制成本,使企業的資源利用達到最大的效益,就應該從作業入手,力圖增加有效作業,提高有效作業的效率,同時盡量減少以至于消除無效作業,這是現代成本控制各方法的基礎理念,其他各種概念都是圍繞其開展的,因而也是本文的立足點。
二、成本的含義變得更為寬泛
傳統的產品成本的含義一般只是指產品的制造成本,即包括產品的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應該分攤的制造費用,而將其他的費用放入管理費用和銷售費用中,一律作為期間費用,視為與產品生產完全無關。在其他費用占企業總成本比重較小時,這種做法是“差不多”可以的。
然而,現在的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只考查產品的制造成本會造成企業投資、生產決策的嚴重失誤。從成本動因的角度去考慮,企業的任何一種產品從引進到獲利,其成本絕不能僅僅理解為制造成本,而是貫穿產品生命周期的全部成本發生。一般的理解產品的生命周期是從第一件產品投產到最終停產(停止銷售)的過程,這只是一種表層的認識。嚴格意義上的產品生命周期是企業引入該產品概念開始,到企業放棄與該產品相關的一切業務活動為止的全過程。這個過程,既包括進行產品生產的過程,還包括產品的開發設計過程;另一方面,顧客使用該產品的整個消費過程也應包括在內,因為,消費過程的各種情況也是產品競爭力的部分。因此,廣義的成本概念,既包括產品的制造成本(中游),還包括產品的開發設計成本(上游),同時也包括使用成本、維護保養成本和廢棄成本(下游)的一系列與產品有關的所有企業資源的耗費。相應地,對于成本控制,就要控制這三個環節所發生的所有成本。
三、成本節省到成本避免
傳統的成本降低基本是通過成本的節省來實現的,即力求在工作現場不浪費資源和改進工作方式以節約成本將發生的成本支出,主要方法有節約能耗、防止事故、以招標方式采購原材料或設備,是企業的一種戰術的改進,屬于降低成本的一種初級形態。
但是,這種的成本降低是治標不治本的,只是成本管理的一種改良形式,F代企業需要尋求新的降低成本的方法,力圖從根本上避免成本的發生,F代的JIT(Just In Time ,適時生產系統),以“零庫存”形式避免了幾乎所有的存貨成本;TQC(Total Quality Control,全面質量控制),以“零缺陷”的形式避免了幾乎所有的維修成本和因產品不合格帶來的其它成本。成本避免的思想根本在于從管理的角度去探索成本降低的潛力,認為事前預防重于事后調整,避免不必要的成本發生。這種高級形態的成本降低需要企業在產品的開發、設計階段,通過重組生產流程,來避免不必要的生產環節,達到成本控制的目的,是一種高級的戰略上的變革。
四、時間作為一個重要的競爭因素
在價值鏈的各個階段中,時間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很多行業的各項技術的發展變革速度已經加快,產品的生命周期變得很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要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確立在行業中的“老大”地位,就要盡快的搶占市場。跟在別人后面永遠只能撿別人的剩飯,企業管理人員必須能夠對市場的變化作出快速反應。投入更多的成本用于縮短設計、開發的生產時間以縮短產品上市的時間,是必要的。例如,Hewlett-Parkard 公司就發現,與其讓產品晚半年上市,還不如多花一半的研發費用。
另一方面,時間的競爭力還表現在顧客產品服務的滿意程度上。顧客購買商品,其所得到的價值不僅僅限于產品本身的質量和性能,還表現在產品所附帶的服務上。今天的顧客認為:沒有相應售前售后的服務,就代表企業不打算作這筆交易。企業能將產品及時地送到顧客手中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對顧客的意見采取及時的措施,使顧客價值最大化。這樣既可以獲得市場,又可以隨時掌握市場的動態。
五、成本控制的范圍擴展到整個企業
一說起成本,似乎這只是會計部門和生產部門的事情。這種認識極為有害。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現代的成本動因的理解是企業戰略高度上的,它不僅包括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有形的物料及人力的消耗,更應包括企業的規模、市場開拓、企業內部結構調整等無形的成本動因。要對成本進行有效的控制,要求企業各個部門的協調和共同的努力。
在市場經濟的今天,經濟環境發生了劇變,信息技術的發展,一方面給企業提供了更好的成本控制的手段,另一方面,使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同時,市場需求瞬息萬變,競爭變得異常激烈,成本優勢的取得對于一個企業的生存是至關重要的。而成本優勢的取得絕對不限于成本本身,應從管理的高度去挖掘成本降低和獲取效益的潛力。在我國,對成本控制的研究和應用更是迫在眉睫的任務,企業管理者要及時轉變傳統狹隘的成本觀念,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充分運用現代的先進成本控制方法以加強企業的競爭力,迎接入世的挑戰。
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吳利紅
2001/9/6
參考資料:《COST MANAGEMENT:ACCOUNTINTG AND CONTROL》,Written by Hansan & Mowen
《試談現代企業成本管理的變革》 樂艷芬 《上海會計》1999年2期
《論成本控制目標》 焦躍華、袁天榮 《財務與會計》2000年11期
《成本管理觀念的更新與成本控制新思路》 戈飛平 《上海會計》1999年5期